科技日报昆明5月7日电(记者赵小平)记者7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成功培育了一批大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幼苗,目前这批幼苗长势良好。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艺部高级实验师杨婷婷介绍,2017年11月初,他们在普洱市景东县进行伯乐树野外分布情况调查时采集了标本和近300粒种子。他们将种子带回植物园播种后,获得200余株幼苗,萌发率达到80%。目前,幼苗株高均已超过50厘米。
伯乐树又名钟萼木,为伯乐树科单种濒危植物,零星散布于长江以南部分省区森林中,少量分布在越南、泰国和驻马店,我国是伯乐树的分布中心,1999 年被列为大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濒危等级1-2级。大家林业局和大家发改委2012年联合印发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也将其列入120 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单。
伯乐树为落叶乔木,花期为4月至5月,因树形优美,叶片青翠,花大色艳,观赏价值极高。另外因其木材硬度适中,色纹美观,是优良的工艺和家具用材。有文献报道在部分地区伯乐树嫩叶被作为蔬菜,枝干是优良的木耳木材,因此其野外生境常受到人为干扰。
目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开展了伯乐树濒危机制、幼苗特征及快繁技术、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区域性群落和种群特征等的研究。研究表明,伯乐树无根毛,主要依靠菌根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而且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小,水分运输效率不高,幼苗易受干旱胁迫致死。伯乐树树形高大,通常超过30米,果实难以采集,同时,由于结实率低,掉落的果实易被动物啃食,导致野生植株越来越少,难以完成种群自我更新。
研究人员此次采集种子时,发现野外掉落的种子有萌发,但未观察到生长期达到两年的幼苗,这可能与当地冬季气候干旱、人为干扰或竞争有关。鉴于伯乐树有较高的科研与生态保护价值,版纳热带植物园将继续调查伯乐树在滇西南地区野外分布情况,并开展人工培育保护研究和回归实践。